全晉文卷八十二
烏程嚴可均校輯
虞聳
聳字世龍。會稽餘姚人。吳騎都尉虞翻第六子。仕吳為越騎校尉。累遷廷尉。出為湘東太守。入晉除河間相。
穹天論
天形穹隆。當如雞子幕其際。周接四海之表。浮于元氣之上。譬如覆 以抑水。而不沒者。氣充其中故也。日繞辰極。沒西而還東。不出入地中。天之有極。猶蓋之有斗也。天北下于地三十度。極之傾在地。卯酉之北亦三十度。人在卯酉之南十餘萬里。故斗極之下不為地中。當對天地卯酉之位耳。日行黃道繞極。極北去黃道百一十五度。南去黃道六十七度。二至之所舍。以為長短也。(晉書天文志上。宋書天文志一。隋書天文志上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聳 虞昺 一
與族子察書
世之取士。曾不招未。齒于丘園。索良才于總猥。所譽依已成。所毀依已敗。此吾所以歎息也。(吳志虞翻傳注。引會稽典錄。)
虞昺
昺字子文。翻第八子。仕吳為黃門郎。超拜尚書侍中。持節都督武昌已上諸軍事。入晉為濟陰太守。
穹天論
天形穹隆如笠。而冒地之表。浮元氣之上。譬覆 以抑水。而不沒者。氣充其中也。日遶辰極。沒西而還東。不入地中也。(御覽二。 案。初學記一作虞洪。疑誤。翻第四子氾字世洪。無單名洪者也。此與虞聳論同。惟如笠二字。彼作如雞子幕為小異。)
虞潭
潭一作譚。字思奧。聳第五兄忠之子。州辟從事事主簿。舉秀才。大司馬齊王冏請為祭酒。除祁鄉令。徙醴陵令。以功賜爵都亭侯。領廬陵太守。轉南康太守。進爵東鄉侯。并領安成太守。元帝為丞相。召補軍咨祭酒。轉琅邪國中尉。及為晉王除屯騎校尉。踐阼後徙右衛將軍。遷宗正卿。以疾歸。明帝時拜冠軍將軍會稽內史徵拜尚書。尋補右衛將軍加散騎常侍。成帝時出為吳興太守加輔國將軍。進爵零陵縣侯。轉鎮軍將軍吳國內史。進爵武昌縣侯。咸康中進衛將軍。以母憂去職服闋。拜侍中右光祿大夫。卒年七十九。贈左光祿大夫。謚曰孝烈。有大小博法一卷。投壺經四卷。投壺變一卷。
公除祭表(咸和七年)
今之諸侯服其親。皆與士同。無復降殺。大宗之家。喪服累仍。若皆不祭是先人之享嘗。永為有廢。臣謂三月之後。禮情漸殺。若非父母之喪。尚通內外服。踰月既葬。可祭宗廟。(通典五十二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潭 二
父母乖離議
諸失父母者。疑行服之制。以禮除喪而歸。未奔者無不除之制。若廢祭絕嗣。皆不可行。宜詳條制。萬代可述。(通典九十八。)
悼楊皇后宜配食武帝議(咸康七年)
世祖武皇帝光有四海。元皇后應乾作配。元后既崩。悼后繼作。至楊駿肆逆。禍延天母。孝懷皇帝追復號謚。豈不以鯀殛禹興。義在不替者乎。又太寍二年。臣忝宗正。帝譜泯棄。罔所循案時博諮舊齒。以定昭穆。與故驃騎將軍華恆、尚書荀崧、侍中荀邃、因舊譜參論撰次。尊號之重。一無改替。今聖上孝思。祗肅禋祀。詢及君司。將以恢定大禮。臣輒思詳。伏見惠皇帝起居注。群臣議奏。列駿作逆。謀危社稷。引魯之文姜。漢之呂后。臣竊以文姜雖莊公之母。實為父讎。呂后寵樹私戚。幾危劉氏。案此二事。異于今日。昔漢章帝竇后殺和帝之母。和帝即位。盡誅諸竇。當時議者。欲貶竇后。及后之亡。欲不以禮葬。和帝以奉事十年。義不可違。臣子之道。務從豐厚。仁明之稱。表于往代。又見故尚書僕射裴頠議悼后故事。稱繼母雖出。追服無改。是以孝懷皇帝尊崇號謚。還葬峻陵。此則母子道全。而廢事蕩革也。于時祭于弘訓之宮。未入太廟。蓋是事之未盡。非義典也。若以悼后復位為宜。則應配食世祖。若以復之為非。則譜謚宜闕。未有位號居正而偏祠別室者也。若以孝懷皇帝私隆母子之道。特為立廟者。此苟崇私情。有虧國典。則國譜帝諱。皆宜除棄。匪徒不得同祠于世祖之廟也。(晉書武悼楊皇后傳。)
公除 祭論
全身受公除。歲終大 。至敬兼興。如當遂闕。心所不安。故諮之。有議難曰。禮素衣 席不入廟門。不以干神明之位。緦喪既輕。脫服而祭。況嗣子當承祚者乎。荅曰。高宗三年諒闇。今則不爾。帝王既葬。縞素躬親宗廟之獻不以喪遂闕者。蓋國之大事。在祀與戎也。且吉祭廷有金石鏗鏘之和。今去凶制而奉烝嘗。干戚職[職當作戢]而不振。慎終之情不遠。隨時之義亦通也。(通典五十二。潭又自為論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潭 虞喜 三
虞喜
喜字仲寍。聳族孫。歷惠懷至成帝。屢徵皆不起。穆帝時。朝廷有大議。遣使諮訪。有志林三十卷。廣林二十四卷。後林十卷。
吳綱二嫡妻議
法有大防。禮無二嫡。趙姬以君女之尊。降身翟婦。若在春秋此吳氏後妻所宜軌則。(通典六十八。)
荅訪四府君遷主
漢氏[氏當作代]韋玄成等以毀主瘞于園。魏朝議者云應埋兩階間。且神主本在太廟。若今別室而祭。則不如永藏。又四君無追號之禮。益明應毀而祭。(通典四十八。永和二年。有司奏征西、章郡、潁川、京兆四君毀主藏處。尚書郎徐禪議云云。又遣禪至劊稽訪處士虞喜。喜荅。)
荅或問舊君服
或問曰。喪服經傳君謂仕焉而已者鄭注曰。仕焉而已。謂老若廢疾而致仕者也。今致仕與廢疾。理得同不。喜正之曰。廢疾沈淪。罔同人伍。不淪臣道。齊衰三月可也。老而致仕。臣禮既全。恩既無替。自應三年。不得三月。傳言仕焉而已者。謂既仕而去。義同人伍耳。(通典九十。)
荅孔瑚問庶子為人後其妻為本舅姑服
孔瑚問虞喜曰。愚謂庶子之妻。不得如禮服其私親者。以為身為宗主。奉脩祭祀。以別尊卑故也。凡婦服夫黨。皆降一等。唯公子厭至尊。故其妻從輕而服重。盡禮于皇姑。則人情所許。愚謂不得以公子為例。喜荅曰。謂庶子為人後。上繼祖禰。此則厭于承重。不得伸其私情。故為所生止服緦麻。其婦當依公子之妻。盡禮皇姑。從輕服重。不繫于夫。(通典九十五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喜 四
又荅孔瑚問玄孫之婦傳重
孔瑚問虞喜曰。假使玄孫為後。玄孫之婦從服周。曾孫之婦尚存。纔緦麻。近輕遠重。情實有疑。虞喜荅曰有嫡子者無嫡孫。又若為宗子母服。則不服宗子婦。以此推玄孫為後。若其母尚存。玄孫之婦猶為庶不得傳重。傳重之婦。理當在姑矣。(通典九十六。)
難賀循論父未殯而祖父死服
案賀循喪服記云。父死未殯而祖父死。服祖以周。既殯而祖父死三年。此謂嫡子為父後者也。父未殯服。祖以周者。父屍尚在。人子之義。未可以代重也。喜以為三禮無有此條。殆是脫失。祖父正統。非為旁親。若父死未殯。服祖但周。則祖無倚廬。傳重在誰。假使祖為國君。已為嫡孫。祖歿已嗣。此受封于祖。祖之群臣。服祖三年。而已為嫡孫。則服一周。齊縗送葬。斬杖無主。雖云屍在未忍。如大父何。(通典九十七。)
安天論
太史令陳季冑以先賢制木為儀。名曰渾天。(御覽二。)
言天體者三家。渾蓋之術具存。而宣夜之法絕滅。有意績之而未遑也。近見姚元道造昕天論。又觀族祖河閒立意穹天論。鄙意多[多下脫嫌字]喜以為天高窮于無窮。地深測于不測。天確乎在上。有常安之形。地魄焉在下。有居靜之體。當相覆冒。方則俱方。圓則俱圓。無方圓不同之義也。其光曜布列。各自運行。猶江南之有潮液。萬品之有行藏也。渾蓋之家。依易立說。云天運無窮。或謂渾然包地。或謂渾然而蓋。愚謂若必天裹地似卵含黃。則地是天中一物。聖人何別為名而配天乎。古之遺語。日月行于飛谷。謂在地中也。不聞列星復流于地。又飛谷一道。何以容此。且谷有水體。日為火精。水炭不共器得無傷日之明乎。此蓋天所以為臣難也。或難曰。周體有方圓之丘祭天地。則知乾坤有方圓體也。荅曰。郊祭大報天而主日配。日月形圓。丘[丘上脫圓字]似之非天體也。方者別之于天。尊卑異位。何足怪哉。周髀之術。多是蓋天。蓋天雖與渾異。而星辰有常數。今陳氏見髀上觀周。因言周渾。周髀宣夜。或人姓名。猶星家有甘石也。蓋天之體轉四方。地卑不動天周其上。故云周髀。宣明也。夜幽也。幽明之數。其術兼之。故曰宣夜。(宋書天文志一。隋書天文志上。御覽二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喜 五
中山王睦立禰廟論
譙與中山。俱始封之君父非諸侯。尊同敵體。無所為厭。並立禰廟。恩情兩伸。荀議是也。詔書所喻。恐非禮意。今上祭四代。自以諸侯位尊。得由其恩。祭及四代。不論毀且不毀。為始封之君。則譙王雖承父統。禰廟亦在應毀之例不得長立也。又安平獻王自為始封。諸子雖別封。而同為諸侯。諸侯尊同。不復各立。此則公子為諸侯。不得立禰廟也。而譙王父非諸侯。使與諸侯同列。不得並祭。或難曰。禮庶子不祭禰。明其宗也若俱得祭父。則並統二嫡。非明其宗也。荅曰。若宗子與庶子位俱為士。禰已有廟。無為重設。與公子為諸侯。不立禰廟同也。若尊卑不同。則已恩得施。並祭無嫌也。禮大夫三廟。太祖百代不遷者也。使大夫之後。有庶統為諸侯者。當上祭四代。四代之前。不得復祭。若當奪宗。則大夫太祖為廢其祀。以此推之。明得兼祭一者恩得伸。隨代而毀。一者繼太祖。百代不替也。(通典五十一。中山王睦乞立禰廟。劉喜等議。以為未得立廟。荀顗議。以為宜各得立廟。詔從顗議。又詔從劉喜前奏施行。虞喜曰云云。)
釋滯
漢魏以來。先儒論禮及喪服變除者。皆言大夫降其旁親為士者一等。時人或班駮行之。自謂合禮。案喪服經傳。始封之君不臣諸父兄弟。封君之子。不臣諸父。封君之孫。盡臣之矣。夫始封之君。尚服諸父昆弟。而始為大夫。便降旁親。尊者就重。而卑者即輕。輕重顛倒。豈禮意哉。然當有意。此為據諸侯成例。包于大夫以相兼通也。如此。則一代為大夫。不降諸父。二代為大夫。不降兄弟。三代為大夫。皆降之。古者貴大夫有采邑。繼位不止一身。魯之三桓。鄭之七穆。皆自此也。或問曰。今大夫雖不繼位。亦有三代皆為大夫者。名例相準。必當隨古乎。荅曰。古重今輕位無常居。使吾處之。志不存降。(通典九十三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喜 六
古者不降。上下各以其親。此殷以前也。降殺之禮。始之于周。然先所未臣。不忍即臣之。故為之服也。此當出逸禮。採之以為義。滕伯文為叔父齊衰。既周代諸侯。而從殷禮也。若殷時諸侯通爾。非獨一人。指論滕伯。欲以何明。明其在周。遠追于殷。引古證今耳。(通典九十三。)
通疑
據文云。父稅子不當其時。則服之可知也。當時雖服。猶生不相見。則恩義疏。不責非時之恩于人。以情恕之也。若父以他故居異邦生已。復更居一邦生弟。然則例不稅服。以生不相見故也。文上言不及。而下有弟字者明生不及相見。理中可有弟矣。已死而兄亦不稅。此義兩施非衍也。(通典九十八。喪服小記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。而父稅喪己則否。劉智云。弟衍字。)慈母雖賤。服之如母明矣。其父先亡。已養于祖。以祖母之服服之周可也。不得復傳重三年同于繼祖母也。(通典九十八。庶祖母慈祖母服。)
或以當終身服喪。如是曾閔所能僅行。非凡人所逮也。謂宜三年。求之不得乃制服居廬。詳禫而除。(通典九十八。父母乖離。)
釋疑
若如鄒意。既祔明月練而祭。又明月祥此則葬至祥。合為三月適足為一時。何得言不同時而除。練祥皆周之正數再祭當為練祥。不得闕而用禫。又案袁準云有練無祥。失之矣鄭玄言練祥是也。余謂喪服既終。葬已踰月然猶再祭者。存其大制耳此二祭。蓋同日而異時。時謂日也非三月之時。禮亦有一日再祭檀弓云。是日也。以吉祭易喪祭。(通典一百三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喜 七
志林
孫討逆殺干吉事江表傳所載不實。
初順帝。時。琅邪宮崇詣闕上師干吉所得神書于[于當作干]曲陽泉水上。白素朱界。號太平青領道凡百卷。順帝至建安中五六十歲。干[干當作于]吉是時近已百年。年正耄悼禮不加刑。又天子巡狩問百年者。就而見之。敬齒以親愛聖王之至教也。吉罪不及死。而暴加酷刑。是乃謬誅。非所以為美也喜推攷桓王之薨。建安五年四月四日。是時曹袁相攻。未有勝負。案夏侯元讓與石威則書。袁紹破後也。書云授孫賁以長沙。業張津以零桂。此為桓王于前亡。張津于後死。不得相讓譬言津之死意矣。(吳志孫討逆傳注。)
吳主推五德之運以為土行用未祖辰臘
土行以辰臘。得其數矣。土盛于戍。而以未祖。其義非也。土生于未。故未為坤初。是官月令建未之月。祖黃精于郊。祖用其盛。今祖用其始。豈應運乎。(吳志大帝權傳注。)
韋昭吳書不為丞相孫邵立傳
吳之創基。郡為首相。史無其傳。竊嘗怪之。嘗問劉聲叔。聲叔博物君子也。云推其名位。自應立傳。項峻吳孚。時已有注記此云。與張惠恕不能。後韋氏作史。蓋惠恕之黨。故不見書。(吳志大帝權傳注。)
吳主論郊祀
吳王糾駮郊祀之奏。追貶匡衡。謂之俗儒。凡在見者。莫不慨然。以為統盡物理。達于事宜。至于稽之典籍。乃更不通。毛氏之說云。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。故國之于邰。命便事天故詩曰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。以迄于今。言自后稷以來。皆得祭天。猶魯人郊祀也。是以棫樸之作。有積燎之薪文王郊酆。經有明文。匡衡豈俗。而枉之哉。文王雖未為天子。然三分天下而有其二。伐崇戡黎。祖伊奔告。天既棄殷。乃眷西顧。太伯三讓以有天下。文王為王。于義何疑。然則匡衡之奏。有所未盡。案世宗立甘泉汾陰之祠。皆出方士之言。非據經典者也。方士以甘泉汾陰黃帝祭天地之處。故孝武因之。遂立二畤。漢治長安。而甘泉在北。謂就乾位。而衡云武帝居甘泉。祭于南宮。此既誤矣。祭汾陰在水之脽。呼為澤中。而衡云東之少陽。失其本意。此自吳事于傳無非。恨無辯正之辭。故矯之云。(吳志大帝權傳注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喜 八
諸葛恪不受呂岱戒
初權病篤。召恪輔政。臨去。大司馬呂岱戒之曰。世方多難。子每事必十思。恪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。夫子曰再思可矣。今君令恪十思。明恪之劣也。岱無以荅。當時咸謂之失言。虞喜曰。夫託以天下。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。至難也兼二至而管萬幾。能勝之者鮮矣自非採納群謀。詢于芻蕘虛已愛人。恆若不足。則功名不成。勳績莫著。況呂侯國之元耆。智度經遠。而甫以十思戒之。而便以示劣見拒。此元遜之疏。乃機神不俱者也。若因十思之義。廣諮當世之務。聞善速于雷動。從諫急于風移。豈得隕首殿堂。死凶豎之刃。世人奇其英辯。造次可親。而哂呂侯無對為陋。不思安危終始之慮。是樂春藻之繁華。而忘秋實之甘口也。昔魏人伐蜀。蜀人禦之。精嚴垂發。六軍雲擾。士馬擐甲。羽覈交馳。費褘時為元帥。荷國任重。而與來敏圍 。意無猒倦。敏臨別謂褘。君必能辦賊者也。言其明略內定。貌無憂色。況長寍以為君子臨事而懼。好謀而成者。且蜀為蕞爾之國。而方向大敵。所規所圖。惟守與戰。何可矜已有餘。晏然無戚。斯乃性之寬簡。不防細微。卒為降人郭脩所害。豈非兆見于彼。而禍成于此哉。往聞長寍之甄文偉。今睹元遜之逆呂侯。二事體同。故並而載之。可以鏡譏[譏當作誠]于後。永為世鑒。(吳志諸葛恪傳注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喜 虞預 九
虞預
預字叔寍。喜弟本名茂。避明穆皇后母諱改。初為縣功曹。被斥。太守庾琛命為主簿。紀瞻代琛。復為主簿。轉功曹史。察教廉。不行。元帝為丞相。召行參軍兼記室。及踐位除著作佐郎。大興中琅邪國常侍。遷祕書丞著作郎。咸和中從平王含賜爵西鄉侯。假歸。太守王舒請為諮議參軍蘇峻平。進封平康縣侯。遷散騎侍郎。除散騎常侍。致仕。有晉書四十四卷。會稽典錄二十四卷。諸虞傳十二卷。集十卷。
請祕府布紙表
祕府中有布紙三萬餘枚。不任寫御書。而無所給。愚欲請四百枚。付著作史。書寫起居注。(初學記二十一引兩條。)
上疏請簡良將
臣聞承平之世。其教先文。撥亂之運。非武不剋。故牧野之戰。呂望杖鉞淮夷作難。召伯專征玁狁為暴。衛霍長驅。故陰陽不和。擢士為相。三軍不勝。拔卒為將。漢帝既定天下。猶思猛士以守四方。孝文志存鉅鹿。馮唐進說。魏尚復守。詩稱赳赳武夫。公侯干城。折衛之佐。豈可忽哉。況今中州荒獘。百無一存。牧守官長。非戎貊之族類。即寇竊之幸脫。陛下登阼。威 四遠。故令此等。反善向化。然狼子獸心。輕薄易動。羯虜未殄。益使難安。周撫陳川。相係背叛。徐龕驕黠。無所拘忌。放兵侵掠。罪已彰灼。昔葛伯違道。湯獻之牛。吳濞失禮。錫以几杖。惡成罪著。方復加戮。龕之小醜。何足不滅。然豫備不虞。古之善教。矧乃有虞。可不為防。為防之術。宜得良將。將不素簡。難以應敵。壽春無鎮。祖逖孤立。前有勁虜。後無係援。雖有智力。非可持久。願陛下諮之群公。博舉于眾。若當局之才。必允其任。則宜獎厲。使不顧命旁料 猥。或有可者。厚加寵待。足令忘身昔英布見慢。恚欲自裁。出觀供置。然後致力。禮遇之恩。可不隆哉。誠知山河之量。非塵露可益。神鑒之慮。非愚淺所測然匹夫嫠婦。猶有憂國之言。況臣得廁朝堂之未。蒙冠帶之榮者乎。(晉書虞預傳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預 十
上書請舉賢才
大晉受命。于今五十餘載。自元康以來。王德始闕。戎翟及于中國。宗廟焚為灰燼。千里無煙爨之氣。華夏無冠帶之人。自天地開闢。書籍所載。大亂之極。未有若茲者也。陛下以聖德先覺。超然遠鑒。作鎮東南。聲教遐被。上天眷顧。人神贊謀。雖云中興。其實受命。少康宣王。誠未足喻。然南風之歌可著。而陵遲之俗未改者何也。臣愚謂為國之要。在于得才。得才之術。在于抽引。苟其可用。讎賤必舉。高宗文王。思佐發夢。拔巖徒以為相。載釣老而師之。下至列國。亦有斯事。故燕重郭隗。而三士競至。魏式千木。而秦兵退舍。今天下雖獘。人士雖寡。十室之邑。必有忠信。世不乏驥。求則可致。而束帛未賁于丘園。蒲輪頓轂而不駕。所以大化不洽。而雍熙有闕者也。(晉書虞預傳。太興二年。大旱。詔求讜言直諫之士。預上書諫曰云云。)
父母乖離議
子當越他境以求。其舟 所經人跡所至。可前而進。見難而退。若山川之險非身所涉。雖欲沒命則孝道不全。宜廢榮利之勢居憔悴之感。純[純當作此]慘怛之行表。德義之所先也。(通典九十八。)
致雨議
臣聞天道貴信。地道貴誠誠信者。蓋二儀所以生植。萬物人君所以保乂黎烝。是以殺伐擬于震電。推恩象于雲雨。刑罰在于必信。慶賞貴于平均。臣聞間者以來刑獄轉繁。多力者則廣牽連逮以稽年月。無援者則嚴其檟楚期于入重。是以百姓嗷然感傷和氣。臣愚以為輕刑耐罪宜速決遣。殊死重囚。重加以請。寬徭息役務遵節儉。砥礪朝臣使各知禁。蓋老牛不犧。禮有常制。而自頃眾官拜授祖贈。轉相夸尚。屠殺牛犢。動有十數。醉酒流湎。無復限度。傷財敗俗。所虧不少。昔殷宗脩德。以消桑穀之異宋景善言。以退熒惑之變。楚國無災。莊王是懼。盛德之君。未嘗無眚應以信順。天祐乃隆。臣學見淺闇。言不足採。(晉書虞預傳。咸和初夏旱。詔眾官各陳致雨之意。預議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預 十一
奏記會稽太守庾琛
軍寇以來。賦役繁數。兼舋年荒。百姓失業。是輕徭薄斂寬刑省役之時也。自頃長吏。輕多去來。送故迎新.交錯道路。受迎者惟恐船馬之不多。見送者惟恨吏卒之常少。窮奢竭費。謂之忠義。省煩從簡。呼為薄俗。轉相放效流而不反。雖有常防。莫肯遵脩。加以王塗未夷所在停滯。送者經年。永失播植。一夫不耕。十夫無食。況轉百數所妨不訾。愚謂宜勒屬縣。若令尉先去官者。人船吏侍。皆具條列。到當依法減省使公私允當。又今統務多端。動加重制。每有特急。輒立督、郵計今直兼三十餘人。人船吏侍。皆當出官。益不堪命。宜復減損。嚴為之防。(晉書虞預傳。)
與丞相王導牋
伏見前祕書光祿大夫荀公。生于積德之族。少有儒雅之稱。歷位內外。在貴能降。蘇峻肆虐。乘輿失幸。公處嫌忌之地。有累卵之危。朝士為之寒心。論者謂之不免。而公將之以智。險而不懾。扶侍至尊。繾綣不離。雖無扶迎之勳。宜蒙守節之報。且其宣慈之美。早彰遠近。朝野之望。許以台司。雖未正位。已加儀同。至守終純固。名定闔棺。而薨卒之日。直加侍中。生有三槐之望。沒無鼎足之名。寵不增于前秩。榮不副于本望。此一時愚智所慷慨也。今承大獘之後。 風頹散。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表之例。而況國之元老。志節若斯者乎。(晉書苟崧傳。)
與從叔父書
近或聞諸君以預入寺。便應委質。則當親事。不得徒己然預下愚。過有所懷。邪黨互瞻。異同蜂至。一旦差跌。眾鼓交鳴。毫釐之失。差以千里。此古人之炯戒。而預所大恐也。(晉書虞預傳。宗人共薦預為縣功曹欲使沙汱穢濁。預與從叔父書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 虞預 十二
晉書宣帝述
上雖服膺文蓺。以儒素立德。而雅有雄霸之量。值魏氏短祚。內外多難。謀而鮮過。舉必獨克。知人拔善顯揚側陋、王基、鄧艾、州泰賈越之徒。皆起自寒門。而著績于朝。經略之才可謂遠矣。(御覽九十五。)
全晉文卷八十二終